翻页   夜间
忆旧文学 > 郅玄 > 第245章 第二百四十五章一样霸道
 
会猎之后是三场祭祀, 本为庆贺王登基,却因“天谴”之事蒙上一层阴影。

朝堂内外议论休,王族究竟做了何等天怒怨之事, 才会招来上天惩罚。陨石天降,当场夺取命,偏在王淮初登位,整件事透出令安的讯息。

王族众惴惴安,受伤的闭门出, 谢绝拜访, 掩耳盗铃也要躲避舆论。

未受伤的无处躲藏, 面对来访者的询问,被陷入城内舆论风暴, 每时每刻如坐针毡。

死去的王族成员被抬回家,在停灵之后下葬。

陨石落下时,已尸骨无存。家实在没办法, 只能从坑底挖掘一捧土,装入棺,覆盖上衣物冠饰送入陵墓。

他的死因太寻常, 宫内下旨, 许葬入王族陵墓。

王淮原本没有这个打算,是王族众坚持, 才得下达命令。

入王族陵墓, 当于承认死者的王族身份。自他始, 这一支血脉将被彻底边缘化。纵然没有从族谱划去,也会得王重用,跻身朝堂成为奢望。

遭到如此对待,死者的亲愤愤平, 怨天恨地,朝着王宫方向唾骂休,显然是对王淮记恨在心。

知道这件事,王淮叹息摇头,他早料到这种后果。

太后容许王淮的威严被挑衅,当即派过府,以敬的罪予以严惩。对大诸侯让步是无可奈何,该落到如此下场,除了死因出预料,全是咎由自取。

该依仗在王族的辈分四处串联,同流放氏族眉来去清楚,一天比一天猖狂,在都城上蹿下跳。

在原桃的膳食手脚,在宫内安『插』钉子,背后都缺少他的影子。

甚者,他还命传播流言,对原侯大肆攻讦。

虽然计划途出错,没能全部实,影响局限在小范围内,对大诸侯而言也是折扣地挑衅。

按照常推断,区区王族成员,官至上大夫,连卿都是,胆敢挑衅冒犯一方大诸侯?

无论怎么想,事情都会如此简单。

明面上的八成是个幌子,正的主使者是谁,会会是新登位的王?

如果被挑衅的是郅玄,而是疑心更重的东梁侯,事情走向定会妙。一旦事发,王淮必被牵连,更可能被无耻小推出去沦为替罪羊。

每思及此,太后就怒可遏,更觉一阵后怕。

幸亏天降巨石,使得罪魁祸首灰飞烟灭,然必引来大祸。

想清楚之后,太后下手更留情,派过府斥责惩戒算,还同王淮商议,将这一支迁出都城。

为迁出,实质就是驱逐。

这一支认清立场,意图左右逢源,和流放氏族过从甚密。自以为聪明,实则愚可及。既然如此,如把封地改到一起,让他长长久久处下去,也算是成之美。

王旨意下达,在都城掀起小的波澜。

朝堂内外彻底看清王宫的态度,能说意外,只是纷纷叹息,王族的荣光果,都城日渐衰落,大诸侯取而代之成为必然。

比前朝的凄风苦雨,后-宫内是另一番景象。

王族吃到训,敢继续造次,原桃的膳食恢复正常,由郅玄送来的厨亲手料,『色』香味俱全,没有半点妥。背景有问题的婢女侍陆续被调走,郅玄送来的侍顶替位置。空缺的婢女由太后亲自调派,自然会存在问题。

借此机会,稷夫和四妾夫一起,将身边清得干干净净。

部分王族成员胆大包天,单监视原桃,在王的妻妾身边都安『插』手,意图掌握宫内风向,了解稷夫和妾夫的一举一。

这样的径引发众怒。

在原国的宗和咆哮正殿,将王族的脸面丢在地上踩时,都氏族全体保持缄默,没有同仇敌忾,反而乐见王族倒霉,借机出了一口恶气。

太后将宫务移交给稷夫,留给她一批得用的手,其后就过问。

稷夫的册封仪式举完毕,成为新王后入主后-宫。

原桃也得到册封,尊位仅在王后之下。

四妾夫无封,仅有珠宝赏赐。有子女的妾夫规格更高,膝下无子的稍逊一筹。

稷夫手握大权,彻底展现出雷厉风的一面。

后-宫被全面清扫,凡是存在问题的侍婢女一概清出宫。下层仆役集起来验明身份,和记录对上的一律逐走。

这样的手段难免严酷,无奈情况特殊,为将各方耳目清干净,稷夫铁了心,宁肯错杀绝放过。

在稷夫的手段下,王族埋下的钉子尽数拔除,氏族的线能幸免。诸侯在宫内的手除非过了明面,否则照样一个留。

稷夫是刻意为之。

想遗话柄,事后寻机挑拨,王族、都氏族和诸侯必须一视同仁。

在给稷氏家主的信,她言明铁面无私的用意,并请家主宽慰安抚氏族。有她和几妾夫在宫内,可以正大光明来信询问,何需暗藏线引来必要的猜疑。

“诸侯国势大,王族衰弱,都氏族地位比以往,望诸君明了。”

原桃从稷夫身上学到许多,能同身边言说,唯有给郅玄信。

“王后智慧,桃受益匪浅。”

接到这封信,郅玄只看出稷夫的手段,更看出她本的态度。

比起尚在观望的氏族,她先一步认清形势,明王族今后的定位。然能做到持节有礼,卑亢,着实令佩服。

先有果断让出手权力的太后,后有大刀阔斧又失谨慎的稷夫,两者通力合,让王淮有一个平稳的后-宫。

由此,郅玄对“氏族女”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由衷叹服。

宫内清扫告一段落,三场祭祀顺利完成。

祭祀结束隔日就是大朝会。

礼乐声,诸侯服冠冕入宫,和都氏族齐聚正殿。

王淮登基后第一场朝会,天下诸侯在列,位次排序以四大诸侯居首,都六卿需得让位。

参与超会的员太多,殿内全部坐满,殿外排长龙。

郅玄的位置在右侧第一,距王淮最近。身侧的位置本属于北安侯,却被让给赵颢。

北安侯笑呵呵对郅玄颔首,压根像是杀伐果决让狄戎闻风丧胆的大诸侯,更像是一个和蔼的父亲,慈祥到让敢置信。

能生出赵颢这样的妖孽,北安侯的貌自然一般。

近观北安侯,俨然是一位儒雅清贵风度翩翩的帅大叔,驾车出能引来掷果飞花一种。

仔细回想一下,渣爹的容貌同样差,前任东梁侯也十分英俊。上一任南幽侯郅玄没见过,凭他是赵颢的舅父,长如何就必多言。

看各国国君和大氏族,几乎没有长差的。就算是发迹久的小氏族,大多也是容貌周正,很难出现歪瓜裂枣。

后世王朝对官员容貌有严格要求,科举还搞出个探花,莫非是源于此?

哪怕做官要熬资历,朝堂上少见年轻的帅哥俊男,一群帅大叔帅爷爷站在前,一样赏心悦目。

郅玄脑内天马空,表情十分严肃,没能猜出他此刻正想些什么。

赵颢在一旁落座,侧目看向郅玄,缓缓眯起双。以他对郅玄的了解,很大可能正在走神,想的也绝会是什么正经事。

王淮入殿,礼乐声告一段落。

众起身三拜,其后落座。

侍捧起王旨,大声宣读对诸侯的褒奖,追忆初代王定鼎原分封天下时的盛况,盛赞君圣臣贤,都俞吁咈。望诸位国君能接厉,公忠体国,镇守四方,威慑蛮夷。

旨意洋洋洒洒,内容多达千字。

侍全篇读完,因要句句扬声,嗓音变得沙哑。

诸侯齐声应诺,氏族随之和。

官奋笔疾书,详实记录下这一幕,遗漏任何细节。

待众归位,礼乐声又起,持续整整一刻钟。

乐声停歇,依照惯例,王问政事,群臣答岁丰。王问军事,诸侯言无战。一番应对下来,流程完成大半。如果没有诸侯上表,朝会即宣告结束。

想赵颢突然出列,言有事上禀。

“请改幽为赵,易国。”

话音落下,殿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乐的停在途,规律的乐音流出片刻,迅速归于寂静。

没想到赵颢会突然出列,在王登基后的第一场朝会上提出更改国。

诸侯国易多因国君改封,例如铜氏改封幽地,氏改为幽,国也随之更改。归根结底是遵奉王旨意。

赵颢是禅让得位,依照旧例应继承幽氏。他反其道而,非但愿继承幽氏,更要连国一同更改,律法礼仪上能言错,却实打实撬了都城权力一角。

诸侯和氏族皆做声,视线在王和四大诸侯之间逡巡。

在撬王权一事上,多数以为最先站出来的会是郅玄。毕竟会盟由他提出,也是他为诸侯铺蓝图。承想赵颢先他一步,还是从如此刁钻的角度。

愧是两口子,事出预料,霸道无比,令望尘莫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