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忆旧文学 > 太子别动 > 第153章 算什么大事
 
午时三刻,午门砍下了一百颗人头,染红了午门的地面。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官员每日上朝的必经之地。也不知明日上朝,百官们走过时心里会不会发慌。

首辅刘健带上李东阳、谢迁旁观。

“皇上仁厚,并没有逼迫宫人旁观。”谢迁沉默了半天,另辟蹊径维护弘治帝仁厚的人设。

刘健淡淡道:“上一次午门血案,还是正统年间。”

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每年初一,要在午门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如果遇到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还会在午门举行“献俘礼”。如从神圣的地方,怎么能见血呢?

当年土木堡之变传到京师,百官们当着彼时还是监国的郕王面,活生生锤死了大宦官王振的同党、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等三人。事后由于谦周旋,无人遭受处罚。

当时刘健只有17岁,听闻后不可置信。没想到有生之年,能亲眼再看一次午门流血。

弘治帝怕最想砍的不是宫人,而是那个人吧。

“改把会试的事终结了。”刘健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

李东阳看着刘健的背影疑虑重重:“如何处置……处置程敏政?”

“搁置再说。”刘健言道,“该放榜了。”

他与弘治帝师生情谊深厚,深得信任。弘治帝任命他为首辅,他自当呕心沥血以报皇恩。朝廷需要稳定,皇帝需要各方势力保持平衡,如此才能使朝廷中枢的命令畅通无阻传达地方。明初“淮西帮”与“浙东帮”党争,弄得乌烟瘴气。此例不可再开!

从立国开始,一直存在“半朝江西人”的情况。宣宗、英宗开始打压。但到了宪宗时期,又有了变数。宪宗喜方术,宠信李孜省,李孜省假传神降迷惑宪宗重用江西人。那时内阁首辅陈文、彭时为江西人,多位大小九卿也是江西人。江西帮一时势大。

弘治帝上台后,在徐老大人、他等人的帮助下,逐渐驱散了江西帮的势力。

可江西帮解散了,江南官员又有抱团的趋势。

江南经过百年的休养生息再次迎来了繁盛。江南人日益不满朝廷的重税政策,江南文风盛行每科进士人数居高不下。朝廷每年的例行开支少不了,江南减赋势必造成其他地方赋税加重。

刘健是不会让朝廷出现什么“江南帮”的。这也是他愿意帮徐溥一把的原因所在。徐老大人一闹大,弘治帝断不会让大量江南籍官员位居高位。内阁中已经有一位谢迁了。

而程敏政,他不但有已故首辅李贤的门生故旧支持,背后还有微商。

朝堂上不必再加上一个程敏政。

官员们有时挺迷信的。他们把午门流血视为不祥。

但他们也知道处死的是宫人,又与太康公主的死有关。连御史也没有劝谏的心思。出了不祥事就要冲喜。

于是,等了大半个月的会试考生中惊讶地得知,明日将会放榜。而与科举泄题案有关的徐径、唐寅并没有被放出来。这两人应该是无缘此科进士了。

唐寅是苏州府有名的才子,但行事孟浪。竟放话自称自己能成为今科状元,招致很多人不满。他落榜了,为他可惜的人不多,幸灾乐祸占大多数。

考生们在各地会馆、茶楼、酒楼聚会,热烈讨论谁将成为状元。

“肯定是张兄!我看了张兄事后写出来的文章,绝对能夺魁!”

“不不不,在下不才。”被称为张兄的考生慌忙摇头。

有唐寅的前车之鉴,谁还敢说自己是状元之才。他反而用异样的眼神看着夸他的同乡,思量自己有没有得罪过他。唐寅落难,大家喜闻乐见。但公道自在人心。

各处都在发生类似的事情。因为科举泄题,谁当了此科状元郎心里总会感到不舒服。

考生们没有讨论出什么实质性的结果能让开赌盘的庄家参考。随后又传来了一个噩耗。或许连噩耗一词都不能形容考生们崩溃的心情。

“上面故意传出话来,今科不会取庶吉士!”

“此话当真!”

“不公平!”

“怎么可能!”

“考了一甲的人够倒霉的!”

何为庶吉士?也就是可以进翰林院编修的今科进士。大名官场潜规则,非进士不可入翰林,非翰林不可入内阁。一般前三甲都可以入选庶吉士。如果当选不成庶吉士,这辈子都进不了内阁。

哪个当官的不想入内阁呢?

那可是内阁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听说科举泄题证据不足,徐泾和唐寅会用其他罪名处置。但有人担心真的发生泄题一事,为保公平所以取消了今科的庶吉士。”有消息灵通的考生向众人解释。

在场的没有傻子。“狗屁!朝堂上的人明争暗斗,为什么要牵连我们!”

“沈兄,慎言!唐寅的教训还不够吗?”

倒霉的考生们,还不知道成绩,没有入官场,已经体验了一把官场的险恶。

京师永远都是最热闹的地方。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下一场盏茶的功夫会穿出什么消息。

在考生、权贵、官吏、百姓讨论今科没有庶吉士的时候,又传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

“太祖的孝陵踏了!”

“听说是因为皇太子不孝,惹怒了太祖。”

“没听说过皇太子不孝啊?皇后娘娘千秋节的时候,逢人就夸太子好。”

路人甲偷偷指向宣武门:“不是还有郑旺吗?”

“郑旺妖言的那位!?难道郑旺说的都是真的?”

“你是不是傻!”

“可是,可是就算是真的郑旺也是外祖,太祖他老人家急什么?”

“大明以孝治国。太祖的孝陵塌了,总得要有人承担责任吧?难道还会是今上的错?”

有人说到了点子上。

不过朱厚照对此嗤之以鼻。

“孝陵不过是太祖的衣冠冢。识字的人翻翻洪武朝的书籍,不知有多少人提过太祖的棺椁从南京13座城门同时发出。孝陵塌了算什么是大事!”

朱厚照要感谢喜欢写史的读书人,很多人可以作证,孝陵不是太祖真正的陵寝。真正的在哪里,只有皇家人知道。

不过,有很多人不这么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