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忆旧文学 > 帖木儿成吉思汗 >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四十三)
 
  
然而从传世所见的几乎皆为杨维桢行草书作品的现状看,杨氏所在乎和着意表现的,也许正是那些能够直接畅响心曲的如渴骥奔泉般一往无前的惬心之作。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此件《周上卿墓志铭册》所显示的意出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楷书的精湛功力,断然是通常以行草书名世的书家所难望其项背的。仅此一点,便已能足够说明并纠正相关杨氏书法“狂怪不经”和“借诗以传”的诸多评说,同时,也为人们能够全面地认识“耻与人同”的杨维桢书体的彼此间关系,和深入解读杨氏 “真书多隶意、行草伴真书”的独特艺术语言,提供了物质性支持。
杨维桢《煮茶梦记》
铁龙道人卧石林。移二更。月微明及纸帐。梅影亦及半窗。鹤孤立不鸣。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为饮供。道人乃游心太虚。雍雍凉凉。若鸿蒙。若皇芒。会天地之未生。适阴阳之若亡。恍兮不知入梦。遂坐清真银晖之堂。堂上香云帘拂地。中着紫桂榻。绿璚几。看太初易一集。集内悉星斗文。焕煜爚熠。金流玉错。莫别爻画。若烟云日月。交丽乎中天。玉露凉。月冷如冰。入齿者易刻。因作太虚吟。吟曰。道无形兮兆无声。妙无心兮一以贞。百象斯融兮太虚以清。歌已。光飙起林末。激华氛。郁郁霏霏。绚烂淫艳。乃有扈绿衣。若仙子者。徒容来谒。云名淡香。小字绿花。乃捧太元杯。酌太清神明之醴以寿。予侑以词曰。心不行。神不行。无而为。万化清。寿毕。纾徐而退。复令小玉环侍笔牍。遂书歌遗之曰。道可受兮不可传。天无形兮四时以言。妙乎天兮天天之先。天天之先复何仙。移间。白云微消。绿衣化烟。月反明予内间。予亦悟矣。遂冥神合元。月光尚隐隐于梅花间。小芸呼曰。凌霄芽熟矣。
罗复仁(1306-1381),吉水县(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人。翻开《明史》中的《列传》第25章就知道:罗复仁一生官做得不大,为官时间也不长,只因他秉性耿直、能言敢谏、为政清廉而闻名于史册。
罗复仁少年时就学习勤奋,很快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当时正值元末混战时期,陈友谅见他很有才华,便召为编修。干了几年,罗复仁认为陈友谅是一个不值得追随的人,便离开了他,并在九江改投了朱元璋。当时的朱元璋十分注意笼络人才,看到罗复仁有才学,便将他留在身边,授予中书谘议,充当幕僚,为自己打天下出谋划策。
明朝建立后,西北、西南一带仍被割据势力所控制,有时还会发生战争。当时西北一带被一位叫扩廓的首领所控制,朱元璋几次派密使前去谈判,表示互通友好,不料使者均被扣留。不久,朱元璋再次派罗复仁出使西北,扩廓本又想扣留他,罗复仁却临危不惧,在大厅上娓娓分析互通友好之利弊,扩廓被罗复仁的一番慷慨陈词所感动,独让他返乡。1368年,罗复仁又奉命出使安南,命其交还在西南一带所侵占的土地。当时的安南只是一个小国,罗复仁到达后,不仅立即奉诏交还了所侵占的土地,而且在他返回时还赠送了大量的金珠、贝壳、土产等财物,罗复仁丝毫不为财物所动,一概不予接受。
1370年,朱元璋设立弘文馆,将刘伯温、罗复仁等一批学识渊博之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以此笼络天下文人。当时天下初定,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到许多方面需要革陋除弊,罗复仁经常操着一口吉水土话,在朱元璋面前直截了当地指出他施政中存在的不足。朱元璋虽然有时也很生气,却仍十分欣赏他朴直憨厚的性格,有好几次竟然忘记了君臣礼制,与大臣们一样,直呼罗复仁的诙名:“老实罗,老实罗”。
朱元璋自从做了皇帝后,便多了一份猜忌。有一天,闲着无事的朱元璋回忆起与陈友谅争夺天下时的一些往事,突然想起罗复仁是陈友谅的旧属,此时不知他在干些什么,内心也很想去验证一下这个“老实罗”是真老实还是假老实,便带了一个随从,径直走向居住在南京城外的罗复仁家。微服私访的朱元璋来到罗家一看,心里大吃一惊,只见罗宅座落在一条小巷子的深处,仅有二、三间又破又旧的房子,室内的家具相当陈旧。当时罗复仁也在家,因住宅墙壁上的一块石灰脱落了,他正爬在一张矮楼梯上为墙壁刷石灰水。罗复仁一见皇上驾到,大惊失色,腿一哆嗦,竟从梯子上掉了下来。罗复仁吩咐妻子搬把椅子给皇上坐,可是椅子的坐板上补了两块小板子,板面凹凸不平,无奈之下罗夫人只好找了一只小凳子给皇上坐。朱元璋曾听说过罗复仁为政清廉,却未料到他的官邸竟如此寒酸,内心顿时动了恻隐之心,说:“贤士怎能住在如此破烂的房子里呢?”回宫后,立即赏了城内的一所大宅子给他。
自唐朝开始,朝廷有为皇帝过生日的习俗。按照朝廷礼仪制度,天寿节这天,文武百官均要送上一份贺礼,并在正殿举行庆典。朱元璋因出身贫困,做了皇帝后又十分痛恨腐败,所以将近十年未举行天寿节庆典。有一年农历九月十八日,朝廷为朱元璋举办天寿节庆典。如何为皇帝送礼呢?这可愁坏了朝廷大小官员,踌躇再三后官员们均是备好一份薄礼送去。憨厚耿直的罗复仁却不去理会这些,只吟作了一首《水龙吟》作为贺礼送去。朱元璋收到这份贺礼后,非常高兴,不仅在大殿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褒扬了他,而且还赐给了许多礼物。 过了几年,罗复仁请求告老返乡,朝廷予以批准。返乡前,朱元璋特赐给大布衣一件,并在大布衣上题诗一首,以此褒奖他清正廉洁的一生。
滑寿(约1304~1386),字伯仁,晚号樱宁生,元代大医学家,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县),后迁仪真(今江苏仪征县),又迁余姚《今浙江余姚县》。滑 寿,元朝末年的医学家,他不仅精通《素问》、《难经》,而且融通张仲景、刘守真、李明之三家学说,所以给人治病有“奇验”,他还著有《读伤寒论抄》等医书多种。“所至人争延,以得诊视决生死为无憾”。
他更以“无问贫富皆往治,报不报弗较也”的崇高医德,受到时人的赞誉。滑寿自幼聪明好学,善诗文,通经史诸家。先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名医王居中学医。研读《素问》、《难经》,颇有心得,遂著成《读素问抄》和《难经本义》二书。继之精心研究张仲景、刘守真、李东垣诸家之说,融会贯通,深有造诣。后来又随东平(今山东东平县)高洞阳学习针法,遂对经络悉心研究,取《内经》等书中有关经络的理论,于针灸,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著《十四经发挥》3卷,提出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与其他奇经不同,应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而成十四经,并在《素问》、《灵枢》的基础上,通考腧穴657个,考正其阴阳之往来,推其骨孔之所驻会,详加训释。滑氏在针灸之道湮而不彰,经络之学已被忽视之世,力挽狂澜,使针灸又得盛于元代,并为后世针灸医家的规范,这都是滑氏的功劳。不仅如此,《十四经发挥》流传到了日本之后,日本的针灸医学也开始盛兴起来。自元代以后,直至现今,《十四经发挥》一直传诵不绝。后世尚有《明堂图》四幅,题为滑寿撰。
据《仪真县志》记载,他少年时期曾拜学省韩说为师,学习诸子百家之书,曰记千余言,操笔为文,词雅别致,尤其擅长乐府诗歌。元朝时曾为乡举,对做官从政无兴趣,而攻读医籍,一生行医济世。 滑寿何以定居于余姚马渚,一种说法是他祖父元初在江南一带做官,从江苏仪真迁徙至余姚而定居。还有说是随难潮行医南下,经姚邑青山何家闼村见一棺棂抬过,有鲜血滴落,就上前称棺内之人还活着,要求履行医道。开棺是对逝者大不敬,而见滑寿言辞恳切,故开棺一试。果然,经一番救治,棺内人起死回生。
那一家人感激涕零,路人称他为神医,将贤德、貌美少女汪如春嫁给他以作挽留。 在马渚,听一位老先生讲述。滑寿无意仕途后,多次拜访旅居仪真的名医王居中,请教歧黄之术,拜王氏为师,颇得真传(另有说法,称滑寿患病而幸获王氏医治,从而研习医道)。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