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忆旧文学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264.第256章 世界警察大唐
 
第256章 世界警察·大唐

天幕上。

天山。

数十名胡人猛士吆喝着纵马前驱。

身后是一片望不到头的胡人大军。

胡骑面前,一身白袍的将军面带不屑之色,眼冒睥睨之光。

拈弓在手,搭上一箭。

“飕!”

一声劲响!

利箭正中对面来骑第一人,胡将撞倒马下毙命。

……

【公元661年十二月,铁勒侵犯唐朝边境。唐高宗李治命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讨伐铁勒。】

【公元662年三月,铁勒九姓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丹等部率众抵达天山后,铁勒九姓联合十余万兵卒抗拒。】

【敌军选出几十名勇猛将士先来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杀三人,其余的人便一起下马投降。】

【不过唐军并没有接受铁勒的投降,郑仁泰纵兵击敌,掳掠铁勒家口以为军士奖赏。】

【薛仁贵亦坑杀前来投降的敌军,铁勒见势不对急忙远遁。】

【在追赶铁勒过程中,郑仁泰的副将杨志便为敌军所败。】

【郑仁泰得到情报,知道敌人行军粮草器械等的位置,领军袭击。】

【于是率领一万四千人,轻骑前进,但一直至仙萼河,均没有敌人踪影,自身却开始缺粮。】

【士卒饥饿,又遇大雪,只好丢下兵器,先杀马充饥,马吃完后开始人相食,大军回到唐境时,只剩下八百人。】

【而薛仁贵则带兵追击其余的铁勒部众,一直追到碛北,俘虏了叶护三人。】

【当时世间流传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而九姓自此不复更为边患。】

【公元663年二月,李治将燕然都护府迁到回纥之地,改名为瀚海都护府,迁故瀚海都护府于云中古堡,改名为云中都护府。】

【两都护府以碛为界,碛北州府划归瀚海都护府,以南的州府属云中都护府。】

……

{当初看《唐会要》记载薛仁贵、郑仁泰杀降“九十余万”,也不知道是多写了一个九还是断句九、十。}

{作者是懂断章取义的,后面的事情你是一字不提啊。}

{啥事啊?}

{那边郑仁泰出兵,薛仁贵这边趁机纳了一个异域女子为妾,还往腰包里塞了不少钱,财色兼得,导致行军延误。}

{艹,说了一堆,人家不还是凯旋?}

……

大唐。

“陛下!”

看见天上神射而正见猎心喜的李世民,闻言脸一垮,又转瞬微笑道:

“魏卿何事?”

小老头举着笏板高声道:

“自古,杀降不祥。”

李世民微笑着点头,殿内的其余武臣则翻着白眼。

又来,又是这老一套。

“但这种军中陋习非一日之寒,臣也就不多废口舌了。”

嗯?

天子、皇后、太子、大臣、宫人护卫,俱都面露惊色。

魏征毫不在意,继续朗声道:

“然,陛下。”

“非杀降之事不足提,实拒降之因令人心寒。”

“纵兵击敌,掳掠为赏。”

“乃肆凶残,恣行杀戮。”

“故杀降人,饥杀兵士。”

“远征不捷,贪残有素。”

“陛下!这可是我大唐将士?”

“这可是天可汗所应之事?!”

殿内众人看着目光炯炯的魏征,顿时脸色瞬变。

魏征看着面沉如水的李世民,锐利的视线一扫瑟抖的李治,言辞犀利道:

“为奖赏士卒而抢掠人口,大军追击而并交财赂。”

“这两者是纯为一种自私的行为,亦或另有原由!”

群臣心中一片哗然。

你母婢的魏征,你就差直说是皇帝暗指了!

“臣以为,应该改革军制。”

武臣们坐不住了。

乡巴佬!伱要干什么!

无视那些择人而噬的目光,魏征脸色肃穆道:

“府兵原本就是兵农合一,财物兵器都是国家应许。”

“然,将军居然要以掠夺为奖而鼓励士卒,以拥兵而交赂。”

“陛下为天策上将,应比臣更明白此事为何?”

李世民缓缓闭上双眼,手握成拳。

魏征环顾一周,双目过处无一对视。

大殿内只留余一铿锵有力之声回荡着。

“这说明,兵募的素质下降了。”

“为何下降?因为百姓厌战了!”

“可见,就算国家仍以利诱人参军,但长久的征战必会导致国家的承诺实现会愈来愈慢。”

“臻于极盛的疆域不是凭白得来的。”

“百姓得不到利益,百姓不愿意打仗。”

“可仗还是要打。”

“如此,不以重利许之,还能如何去做呢?”

“诸位……”

魏征再次巡视一眼,一字一句道:

“可有何教我!”

……

大宋·英宗时期

一身白衣,腰系红革。

赵曙背负双手看着天幕道:

“欧阳参政,将军三箭定天山的歌谣就这两句吗?”

一旁穿着官服的欧阳修拱手行礼道:

“陛下,这首歌谣并未见于薛仁贵碑,应是薛家后人所增。”

“其出处应是出自李益的《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李益曾担任过抵御北方胡人的节镇幕僚,而他的《从军北征》中有“天山雪后海风寒”句,他到过天山,也听过薛仁贵的事迹。”

“《出塞曲》闻世后,薛家人以诗句改之。”

……

大明·永乐时期

朱瞻基咧嘴笑道:

“这唐军看来也不是什么王者之师啊?也不怎么讲仁义。”

朱棣嗤笑一声。

“仁义,仁义有什么用呢?”

“唐高宗时期府兵打仗没有收益,土地也不够分了。”

“不放纵府兵抢劫等于亏本帮国家打仗,这是那些大将对现实的妥协。”

“除了抢掠财物,唐军还贩卖人口。”

“西域和朝鲜半岛的婢女大量输入长安,那些大诗人都能去买几个。”

“在吐蕃抓走了数万人当做奴隶,仅仅八个月后就死的只剩下几千人。”

“吐蕃人的历史传说里,唐就是吃人的妖怪,他们还有抵御唐朝侵略的英雄人物志呢。”

“唐还曾一战抓走数万突厥奴隶,直接全卖到西域去,打完了甚至进账不少钱。”

“哼,仁义。”

一旁的朱高炽看着目瞪口呆的朱瞻基开口道:

“唐朝不是汉、晋、宋那样的中原儒家王朝。”“是继承胡人政权的军事贵族共治国。”

“唐朝的军队不是从京师发兵,而是世代驻军。”

“本意是发生叛乱也能就地镇压,后来变成派军队劫掠附属部落,逼他们造反然后平叛。”

“这也是后面安史之乱的部分原因。”

“这满地大大小小的军阀啊,不是那么容易治住的。”

“所以仁政的道理就在这。”

“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光是保留自己的力量,也是为了防止拥兵自重的可能。”

朱瞻基不由得双手抱头。

我还是个孩子!你让我理解这么复杂的事情!

……

换个角度看,大唐在那些国家眼里也是当时的世界警察啊。

果然,历史很有趣。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